2007-06-29

中醫治人不治病

-----摘自某網站,具體網址忘了

中醫,是個多麼熟悉的字眼,傳承了千年的古老醫學,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健康重任,挽危急於頃刻,救含靈於病痛。張仲景、扁雀、華佗、孫思邈、李時珍、葉天士……一個個家喻戶曉的名字,以及他們至今都讓人津津樂道的治病傳奇,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中醫的源遠流長,中醫的深入人心。

中醫又是陌生的,尤其接受現代教育長大的青年一代,大多已經和中醫有了隔閡。什麼陰陽五行、風寒暑濕、把脈診病……有關中醫的一切,似乎都和現代科學格格不入,猶如從故紙堆裏鑽出來的老學究,怎麼看都覺得不合時宜。

中醫還是“神奇”的,翻開報紙、雜誌,時不時就會看到有關中醫治癒疑難雜症的報導。很多現代醫學無能為力的疾病,在中醫那裏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,留給大家的是驚訝和疑惑;驚訝于普通的樹皮草根竟然具有如此大的作用,同時又疑惑於“醫者意也”的中醫說詞。那些陰陽氣血、虛實寒熱的專業術語,聽著就讓人犯迷糊,而且從醫生那裏又得不到確切明白的解釋。如此一來,中醫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,成了高深莫測的“玄乎”醫學。病治好了,便覺得中醫神奇;治不好,就怨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子。

更有業中醫者,不明中醫治病之理,卻有中醫專家之名。他們用的是中藥,卻開口高血壓、糖尿病,閉口胃炎、腎炎;不問患者的寒熱虛實,不講疾病的表裏氣血,唯熱衷於抗菌消炎、降壓降糖、消蛋白、抗腫瘤;療程動輒上月,長者經年,而見效甚微。於是,中醫逐漸成了眾人眼中的“慢郎中”,成了空中樓閣,看著漂亮,聽著神奇,卻誰也不會在生病時首先想到它。

中醫真的講不清、道不明嗎?中醫真的見效慢嗎?中醫治病的道理到底是在哪里?我不敢說已經找到答案,但我願意把這些想法說出來,讓更多的人去思索和探討。我認為中醫所治的,不是我們意識中根深蒂固的“病”,而是“人”!

“人”怎麼治?人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,所依賴的是什麼?是各器官的協調運轉。各器官進行正常工作的條件又是什麼?是人體內環境狀態的穩定!所以,“治人”,也就是要治理人體這個內部環境,使其達到一種合適、穩定的狀態。而中醫所講的寒熱燥濕,無非就是對人體內環境的一個評價;把人看做是一個微縮的自然界,中醫的名詞便不再玄乎,中醫的道理就不再難懂,而且實在是平易近人。

用環境的角度看人體,我們會發現很多複雜的問題一下子變簡單了。比如說一個黴菌感染,在西醫那裏往往很棘手,而中醫治療很簡單——祛濕。道理在哪里?想想“黃梅天”東西為什麼會發黴,大家就不難明白。奧妙就在於內環境的潮濕是黴菌感染的癥結所在,如果不改變這個潮濕的內環境,黴菌當然無法清除;而當內環境變乾燥時,黴菌自然也無法生存和繁殖了。這才是中醫治病的道理所在,正因為不是直接去殺黴菌,所以它不會產生耐藥性,也不會對人體造成藥物性損傷。

再往細處看,同樣一個潮濕,悶熱的潮濕和陰冷的潮濕又有不同。悶熱的潮濕,來一陣凉風,下一場大雨,才會讓人覺得清爽;陰冷的潮濕,那又需要豔陽高照,借助太陽的熱力,才能驅散陰霾。於是,中醫又有清熱利濕與溫陽燥濕的兩種治療“內濕”(內環境潮濕)的方法,分別治療“濕熱證”(內環境的悶熱潮濕)與“寒濕證”(內環境的陰冷潮濕)。

你瞧,中醫是不是很好懂?什麼是“天人合一”?就是用自然、宇宙之理來探討人生之理,這就是中醫的精髓所在。

中醫為什麼選擇各種動植物、礦物作為藥物?正是因為這些天然的物品,都是生長或存在於特定的環境之下,它具備調節、改變環境的能力。比如蘆薈能適應、抵抗炎熱乾燥的環境,所以它就具備凉、潤的特性,我們可以用它來治療內環境的燥、熱情況;菖蒲生長於潮濕的環境,所以它具備抗濕的特性,我們可以用它來改善“內濕”,等等。

理解了中醫治病的道理,再來看我們已經習慣的病的概念。什麼是“病”?病,實質上是人體內環境改變之後,各器官協調運轉障礙而表現出來的各種徵象。比如,內環境過寒,體內各種細胞的功能活動都會低下(這個道理和冬季動植物活力都降低一樣),從而表現出心悸心慌(心臟功能低下)、疲勞乏力(肌肉功能低下)、畏寒怕冷(產熱不足)、飲食減退(胃功能低下)、小便無力或頻數(膀胱功能低下)、眩暈(血液迴圈功能低下)等等症狀;這些表像,在西醫那裏分別可以診斷為冠心病、胃炎、前列腺炎、腦供血不足等等,然後分科別類予以治療,結果常常是顧此失彼。換了中醫,治法就很簡單,既然這些都是“寒”所導致,那我給予一個“溫熱”的藥方,把內環境的寒去除了,所有的不適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。

也正是中醫這個治“人”的特點,決定了中醫沒有一個方子可以用來治“病”。中醫所有的方劑,只為一個目標——把人體的內環境調整到一個合適與穩定的狀態;也就是說,對一個真正的中醫來講,他所治療的只是人體的內環境,所有病症的緩解和消除,都有賴於內環境的恢復,這才是所有疾病的真正根源和關鍵。一個宣稱擅長治某某病的中醫,肯定什麼病都治不好。理既錯,效怎會顯?

然而,中醫之理,淹沒也久矣。見腫瘤、炎症即用清熱解毒,見糖尿病、高血壓即用滋陰降火,畏熱藥如虎狼,喜寒凉似珍寶,如此中醫,誠可歎也。

No comments: